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使命

1、培养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公共管理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使其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

2、培养使命

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高效领导者。这一培养使命既是我院MPA作为学科前沿的教育使命与特色,也是学生个人努力的目标。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我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在职攻读”学生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

报考资格以我院当年招生简章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我院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在职两种,实行弹性学制,在职学习不少于2.5年,全日制学习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含休学及保留学籍)。

四、学分要求

我院公共管理硕士(MPA)要求修满核心基础课21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6学分;公共管理论坛与学术讲座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

五、课程设置

1、课程类型

我院MPA专业课程设置依据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课程结构分为:核心基础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共五部分。

2、课程安排

(1)核心基础课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时

学分

核心基础课

0410001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32

2

核心基础课

0410002

英语

64

4

核心基础课

0410003

公共管理学

48

3

核心基础课

0410004

公共政策分析

48

3

核心基础课

0410005

政治学

48

3

核心基础课

0410006

公共经济学

48

3

核心基础课

0410007

宪法与行政法

48

3

2)专业方向必修课(12学分)和选修课(6学分)

MPA研究生确定专业方向后,要求修满12学分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和6学分的选修课。

部分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下: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时

学分

专业方向必修课

0410008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48

3

专业方向必修课

0410017

政策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48

3

专业方向必修课

0410019

公共事业管理

48

3

专业方向必修课

0410029

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48

3

专业方向必修课

0410027

中国政府与政治

48

3

专业方向必修课

0410032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48

3

选修课

0410022

非营利组织管理

32

2

选修课

0410023

危机管理

32

2

选修课

0410025

领导科学与艺术

32

2

选修课

0410024

定量分析案例解析

32

2

选修课

041002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32

2

选修课

0410033

服务经济与服务管理

32

2

选修课

0410030

中国财政问题热点分析

32

2

3)公共管理论坛和学术讲座(2学分)

MPA研究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的学术论坛或讲座,参加论坛或讲座并提交报告合格者获2学分。

4)社会实践(2学分)

MPA研究生要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社会调查与实习,提交研究论文或调研报告合格者获2学分。

六、师资配备

我院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类。其中专职教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职科研教学人员,兼职教师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和中央机关有一定理论素养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官员。

七、学位论文

公共管理硕士(MPA)修满(含重修及改修)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后,才可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论文开题、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学术不端检测、同行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5万字以上。

有关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的详细规定,请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论文工作手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MPA教育中心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