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培养方案 

厦门大学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培养方案

(从2012级开始适用)

一、    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1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是当代行政学、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研究方向设置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加强行政管理博士点的跨学科、应用性和前沿性研究方向;推动行政管理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行政管理的主题领域和视野;跟踪国外政府管理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新成就,强化前沿问题的研究;增强行政管理研究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加入WTO背景下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服务,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质量;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改革,调整、改进和充实相关专业的博士生教育的总体布局以及更新教学课程内容。

陈振明教授、博导;

江秀平教授;

李艳霞副教授

 2

政府改革与治理

 

 

 

 

 

20世纪最后的20余年,为了应付各类经济及社会问题的挑战,世界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热潮,也催生了政府改革与治理的新理论。该理论推动了现代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理论结构的重塑和理论重心的转移,整合了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为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提供了平台。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改革成为改革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发挥高校作为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这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本研究方向注重跟踪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理论前沿,探讨政府改革的约束条件、激励机制、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政府改革的战略和策略,改革的重点层面、突破口和推进方式,国内外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政府能力与执行力建设,政府治理的新模式,改革与治理的公共性与合法性,政府改革与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陈振明教授、博导;

黄新华教授、博导;

李学副教授

 3

公共服务管理  

 

 

 

 

 

 

 

在我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转型期政府职能的四个基本方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意识,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纠正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增长经济作为主要任务的做法,逐渐建立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职能体系。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研究,并以绩效理念为导向,以绩效评估为最基本的工具,对公共服务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率是我国公共管理的当务之急。本研究方向注重规范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现结合,探讨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理论基础,分析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现状与问题,总结国内外公共服务提供及其创新的经验教训,提出转型期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创新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公共服务绩效管理的系统、过程和方法,积极回应公共部门的实践需求,帮助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

 

 

陈振明教授、博导;

方方副教授;

李德国助理教授;

杨玲助理教授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

 

 

 

 

 

 

 

 

 

公共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这一研究方向的兴起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结果,是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等的借鉴。该研究方向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明显特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学习和掌握组织与个人的绩效改善与评估的理论,同时要求将理论知识用于对实践中的现象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针对公共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的特征,教学与研究过程将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与研究的方法,力求将理论探讨融于案例分析中,在案例中理解理论,用理论分析案例。通过该研究方向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较好的基础。

 

卓越教授、博导;

孟华副教授;

张庆才副教授;

 

5

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经历一场及其广泛而又深刻的经济社会结构变革,与此相联系,公共管理领域中也在进行一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本研究方向的设置,旨在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注重研究世界各国在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经验与教训,探索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开阔的时空视野,独立的理论分析能力与面向实际的政策与制度设计能力。本研究方向的设置,有利于拓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强化跨学科综合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力度,对于培养我国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推进公共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的兴起、特征及其在公共管理尤其是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探讨在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的多中心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体制中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功能定位。

朱仁显教授、博导;

余章宝教授;

方方副教授;

 

6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公共预算与财政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两个方面相关的决策、实施以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果。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主要分支,公共预算与财政一直以来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学科框架。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强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日益重要,因为不论是公共收入方面的税制改革、公债管理,还是指出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公共预算、公共投资等问题,都普遍成为公共事务讨论的焦点问题。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公共管理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和为我国政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方向的研究将关注财政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税收管理、预算管理、公债管理、公共收费、财政政策安排等问题的研究。

张光教授、博导;

漆亮亮副教授;

雷艳红副教授;

7

公共资源管理

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它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公共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不仅会产生经济价值,还会产生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而且,公共资源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内在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之中的。这里的价值,就是公共福利。改革将开放以来,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管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益,遏制公共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世纪以来,政府通过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公共资源的特征、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

 

黄新华教授、博导;

朱芳芳副教授;

严金海副教授;

丁煜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学制及学分要求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培养具有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基础,适应在公共部门(尤其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制:  3    ,最长学习年限:  5  年。

至少应修满  37  学分:

其中  公共学位 课程 4 学分;

 核心  课程  17 学分;

 专业方向选修 课程  14  学分;

其他培养环节  2 学分(如实践等)。


 

三、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类型

课 程 名 称

学期

学分

总学时

授课语言

任课教师(职称)

1

公共学位课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2

36

中文

陈炳辉教授、吕志奎副教授

2

英语

2

36

中文

王宇颖副教授、陈芳助理教授

3

核心课程

公共管理前沿

3

54

中文

陈振明教授、李德国助理教授

4

公共政策分析

3

54

中文

陈振明教授、陈芳助理教授

5

政治学

3

54

中文

黄新华教授、李剑助理教授

6

公共部门经济学

3

54

中文

黄新华教授、朱芳芳副教授

7

宪法与行政法

3

54

中文

陈章干教授、邵自红副教授

8

社会研究方法

2

36

中文

全院专题讲座

9

选修课程

行政伦理

2

36

中文

王云萍教授

10

    电子政务

2

36

中文

罗思东教授、朱林彬助理教授

11

    中国公共政策

2

36

中文

江秀平教授、余章宝教授

12

    城市管理

2

36

中文

罗思东教授、林衍超副教授

13

    公共事业管理

2

36

中文

朱仁显教授、严金海助理教授

14

    中国政府与政治

2

36

中文

郝文杰助理教授、杨玲副教授

15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2

36

中文

孟华副教授、张庆才副教授

16

公共服务管理

2

36

中文

李德国助理教授

17

比较政府与政治

2

36

中文

卓越教授,李艳霞副教授

18

领导科学

2

36

中文

王玉琼教授、李艳霞副教授

19

公共组织理论

2

36

中文

李学副教授

 

其他培养

环节

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

N/A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社会实践(实习)活动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开题报告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四、社会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

 

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时间、具体形式、内容、及考核方式等)

 

在学期期间需参加社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1. 社会调查:根据要求进行相关课题的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由指导老师考评。

2. 单位实习:在学生所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实习,由挂职单位及指导老师考评。

3. 参与科研:参加导师或单位的调研或科研项目活动,承担并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由导师考评。

 

 

五、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①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对研究问题作出系统描述、科学概括。③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查阅相关的外文资料。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时间、内容、标准及公开论证方式等):

 

每位研究生应于第三或第四学期提出学位论文撰写计划,并向本专业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才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选题及开题论证报告要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完成。经导师组进行初步论证,交学院审阅同意后,由教研室组织开题论证。要求选题新颖,设计合理可行。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①开题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具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经过导师组审核同意。②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期间应向导师组汇报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讨论,提出意见。③论文学术水平:学位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