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全国MPA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教学与案例研讨会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由全国MPA教指委主办的“全国MPA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教学与案例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

  孙玉栋教授以“《公共经济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为题,讲述了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调整演变,同时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各位老师交流了公共经济学课程要讲哪些内容、如何讲、案例与讨论的使用、线上与线下课堂的衔接、考核方式的选择、学生学科背景差异的处理、工学矛盾的处理以及最新国家政策制度的衔接以及课程思政等问题,体现了公共管理学人的情怀与精神,为各位老师带来了启发。

 

 
 

课程定位及课程安排

 

  在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安排上,公共经济学的表述实际上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强调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求,这时候财政应该体现公共性,因此要在“财政”前面加上“公共”二字。2018年末教指委又对教学指导纲要进行了一次修订,《公共经济学》核心课程指南也进行了修订,2019年下半年再次定稿。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增加了一些特定的内容,涉及到政府支出具体的细节、税收体制的问题、政府间关系、积极财政政策等内容,希望能够突出中国实践,在MPA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国外经典经济学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讲授内容选择

 

  关于公共经济学讲哪些内容的问题,孙教授认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带有教师的自主性的,在核心课程指南和教学大纲以及原则性规范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与取舍,在学术上保持教师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自己的观点。

 

 
 

怎样讲好公共经济学

 

  关于怎样讲好公共经济学的问题,孙教授认为,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都不同,但是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沟通交流。MPA学生的特点是有大量实际工作经验,这其实就使得他们进行学习的时候,尤其是讲到和实际工作非常相关的这些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就会发现实际情况与课堂的理论知识不相符。

 

 
 

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这是比较灵活的,结课论文存在无法查重,对于论文的质量无法保证,而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们不太喜欢这种方式。因此,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孙教授一般会采取让学生做数据上的讨论的方式,比如给学生连续20年财政收支的变动,让学生把收支变动背后逻辑讲清楚,还可以用赤字和债务的相关数据。好处一是没有固定答案,二是区分度高,但老师对这种开放性题目要给出客观的成绩评定。

 

 
 

课程思政

 

  对于课程思政的问题,首先,要突出中国背景,弘扬“制度自信”;第二,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应给予家国情怀;第三,结合全过程民主研究参与式预算体制;第四,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财政职能

 

 
 

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

 

  对于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教学要与时俱进,可以关注二十大报告全文里关于财税的相关表述,二十大报告基本把财政融进了整个国家的治理大框架里,包括现代预算制度、税制结构、转移支付,还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因此,在讲课时可以讲2023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到底该怎么做,还有一些细化的题目,包括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支持绿色发展、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等话题,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嘉宾简介

1

  孙玉栋,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研究所。

  曾任第三届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任全国企业理财规划师执业标准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会计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兼职教授,多家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财政管理和政府财务管理。著有《中国税收负担问题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税收政策研究》等专著8部,编写《财政学》等教材1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