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全国MPA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教学与案例研讨会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由全国MPA教指委主办的“全国MPA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教学与案例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

  王雍君教授以“公共经济学与境况关怀:新冠案例启示兼论社会交换范式的应用”为题,结合新冠疫情,分享了案例教学问题。王教授梳理了目前在公共经济学领域中用标准方法、核心性范式、带着模型对案例进行解读的方法,强调“先论是非,再论成败”,要做背景解读,关注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同时还要考察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境况。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显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各个高校也都把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当成一件大事。新冠疫情是一个大型的案例,这三年来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对中国的经济、公共财政、民众健康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有史以来也不多见。这个案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解读。所以案例的解读,要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方法。标准化的问题,如果在案例教学当中不加以注意,中国与国际上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不同的解读的主要目的是一样的,是要创造性的去解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公共治理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出了什么事、境况问题、交换范式、社会选择的合理基础以及如何解读“公共经济学案例”,中心思想是新冠疫情带给公共经济学最大的启示和基本的教训,就是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新关怀研究案例。

 

新视角、新方法、新关怀

 

  新视角,就是从政府干预转向制约规则的考察,政府干预目前为止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主题,但是很少考虑制约规则问题;新的方法是要采用社会交换范式新的关怀是从绩效的关怀转变到人文的关怀,即关注人的境况。人有两类境况,一类是市场境况,即在市场经济中自己安身立命,积累经济财富的境况;另外一种境况是会境况,人在社会体系中,作为社会人的角色去从事活动的境况。人首先是作为社会人,因此要在社会境况里面去考察人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解读标准方法

 

  在进行案例解读时,要用标准方法。所谓标准方法有两套,第一套是规则下的选择,也就是就事论事,包括两个方面:先论是非,再论成败。这是得失盘算的两个关键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先论是非,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社会伦理准则的正当性论证,必须要去做正当性论证,值得社会成全的普遍愿望与权利。社会的普遍愿望具备至少两个条件。第一条,是社会的确实的希望;第二条,政府要有充分的预见性,预见到可以预见到的非意愿后果。第二,受益原则的论证,即公平与效率的概念,首先是效率,然后是公平。第三,能力原则的论证。政府做的选择或者公共选择,更好的词叫社会选择,要弄清最后成本谁来负担以及按照什么原则负担的问题。

  再论成败,成败就是社会回报率的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特别重要,并且不可或缺,因为在原则上已经证明为正当且合理的社会选择,未必在实践上能够站得住脚,因此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弄清楚是否值得采取,因此成本效益原则是最后一步。

 
 
 

  另外一套标准方法是规则比较,可供选择的决策规则及其制约因素的运作进行有根有据的比较,这是更高层次的案例解读。案例解读要聚焦政策选择、决策规则。政策的成败是最大的成败,政策成败涉及三个层面,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执行中的管理。国家最后的竞争是法律和制度的竞争,法律和制度的竞争又取决于这个国家文化层面的道德、社会个人的责任、社会秩序的正义性,取决于你的政策水平,政策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立场、知识背景。因此必须有一套好的决策规则去约束政策选择。决策规则决定成败,决策规则决定选择的范围。另外考察决策规则还要考察到政府模型,要去考虑为什么政府没有制定出好的政策或者执行中简单粗暴,结合到政府模型,主要有四个模型:一是仁慈君主模型,二是利维坦模型,三是财政转换模型,四是社会交换模型。

 

案例解读四要素

 

  做案例解读有四个要素。第一,背景解读。背景解读就是一般性的了解,这个世界是个互动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世界,可以在静态世界里面去定义什么是政府、什么是公共部门,但是在真实世界里面的案例必须放在动态世界里面去解读。第二,案例涉及到哪些利益相关者。第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人要成就一件事情,如果利益结构是一致的,那就很容易成功,利益结构是一种冲突点、没有协调的,就很容易失败,所以一定要做利益诉求的解读,要理解角色、诉求、采取的策略是相互合作还是相互竞争以及彼此之间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这样,案例解读才不会流于形式。第四,最后要落到三生境况上。为什么要关注三生境况?因为归根结底要看人的境况有没有改善,这是案例解读的最后一步,考察生命、生存、生活情况,这就是“三生”境况。

 

嘉宾简介

1

 

  王雍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公共经济学特约授课专家。兼中国财政学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国家审计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高级财务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长期从事政府财税与公司财务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主要代表作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