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全国MPA核心课程“政治学”教学与案例研讨会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由全国MPA教指委主办的“全国MPA核心课程‘政治学’教学与案例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陈肖生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理解社会公平正义问日”的课程,这是一个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讲,也可以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在讲授相关课程时与学生们讨论。

 

  近年来,从国家治生活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这个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我们要通过坚持公平正义、通过政策安排来促进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有许多政策已经出台,本质上反映出相关政治、政策安排给社会带来了影响和变化。最显著的是精准扶贫战略等。还包括第三次分配、在初次分配当中降低再生产的投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以及规范税收、转移支付等,与MPA课程中的国家与政府职能、公民义务、平等正义等政治价值等是密切相关的。并通过教育、能源、养老金等案例具体说明。

 

公民关系的特殊性

 

  接着,陈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公民关系的特殊性的一些理解。

  首先,从文化-情感纽带的角度解释,公民间关系的独特性,在于公民同胞间稳定和深厚的文化纽带和情感依恋。这种解释会延伸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现代民族国家内部文化的原型,一个是文化与情感的边界难以确定,并且与国家边界并不重合。

 

 

  第二种解释时基于利益互惠的合作关系角度。这种解释认为,公民间关系的独特性,公民彼此通过法权关系(国籍-权利-义务)结成了一个稳定可靠、长久可预期的利益互惠的合作体,而并非仅仅是情感-文化塑造的观念上的联系。

  公民间是互利互惠的,这很容易解释我们互相对彼此“更好”,也能解释为什么有时对彼此“更差”。因为在某些条件限制下,我们只能通过对彼此“更差”的方式以谋得彼此长远的更好。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回答一国的公民,与拿绿卡成为永久居住的外国人之间的差别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和对公民间关系“互惠获利”的解释一样,各国对永居外国人的资格要求,基本就是出于纯粹的“经济利益交换”的考量的——即接纳和认可绿卡人为本国带来优质资本、技术和劳力的贡献;相应地赋予永久停留权以及类公民的经济社会福利享用权利。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双方“互惠获利”的稳定契约。因此,“互惠获利”的解释并不能成功地把“公民关系”的独特性识别出来,它无法区分公民与这种同样在合作体系中稳定地做相应贡献的外国人。

 

 

  第三种解释是政治强制的解释。公民间的“关心”无论相比外国人是“增强”还是“减弱”,实际上,“关心”只是一个修辞。公民相互关系是通过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等一系列制度与法律(财产制度、产权法、税法、合同法、质量标准规定)来规定的。这些制度与法律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其权威性和统一实施,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生活前景极大地受到这套为他们共享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换言之,这种解释认为:公民关系的独特性,产生于人们同处于一种政治强制结构之下,并要集体性地完全承受其影响的事实。

 
 

分配正义

 

  关于分配正义的问题,陈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在需要方面,基本需要是⾃然规律、人生理构造的结果,不是⼈们可以⽤意志抵抗、抑制或放弃的。因此,基本需要的匮乏,意味着⽆可避免的伤害。基本需要的满⾜,是人履行正常社会功能的前提。在资格方面,市场派的立场是如果初始取得的状态是正义,经过正义的步骤(财产的自由自愿处置和转让),那么它造成的⽆论什么结果都是正义的。只要人们对某种东西的持有、转移是有资格的,那么结果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有资格持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集体非理性问题。市场个体不关心自己的钱给了谁后会怎样,或者他喜欢给谁这是他的自由,单独来看这也许是理性的。然而,如果从整体上看,这种合理性也许就不存在了。因为合在一起会破坏其他价值。同时也会存在对第三方影响的问题。即使交易各方都各得所需,但是结果却可能影响到第三方的利益。在现实中,由于生产、消费与交换的普遍联系,人们的交易会影响到其他人。例如某种交换导致财富积累会影响他人的购买力。考虑到人们的交换能够对他人造成影响,我们是否还能允许人们完全“自由自愿”地交换,这是一个要追问的问题。

 

 

  在平等方面,包括形式的机会平等和起点的平等两个方面。形式的机会平等是要求社会竞争性的机会、职位、生活前景,唯一考量标准是人与该机会相关的能力。起点的平等是指没有任何人,应该因为偶然的运气的因素而受益或者受损。理想的社会安排,应该排除运气这类道德上任意的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以造就个人能够对他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环境。

 

 

  政治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公平正义问题,但西方专著都是把公平正义作为政治学的核心问题的。陈老师围绕着基本的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展示了分析这类问题的逻辑链和具体的案例,系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

 

嘉宾简介

1

  陈肖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政治哲学、政治学基础理论。著有《辩护的政治:罗尔斯公共辩护思想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8),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译著包括、《罗尔斯论文全集》、《万民法》、《公共理性》等。科研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学获得南京大学「新华报业优秀青年教师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南京大学优秀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