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贾西津:“公共伦理”课程建设问题讨论 

“公共伦理”课程建设问题讨论

贾西津(清华大学)

一、关于课程名称

建议:《公共伦理》

理由:

1,公共伦理相关的几种表述

1)“公共伦理”Public Ethics:是伦理学在“公共”范畴的应用,特别指与公共部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公共权力、政府行为等相关的伦理问题。与家庭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等范畴相对称。

2)“公共管理伦理”(Ethics in Public Management),原亦称“公共行政伦理”,与“公共管理”或“公共行政”的概念相对应,研究公共管理的伦理维度。与“公共伦理”的范畴大部分类似,但侧重公权力的视角,并是与现代西方“公共管理”学科兴起相关联提出的一种概念。公共伦理的适用性更广。

-     公共伦理还包括公共社会的其他伦理问题,如公民公德问题,范围大于公共管理伦理。

-     公共伦理更便于纳入古代传统的思想、中西方不同的伦理观,而公共管理伦理局限于现代公共管理兴起后的视角,对管理科学技术有依赖。

3)“政治伦理”(Political Ethics):有关政治活动与行为的伦理,侧重考量社会或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的架构。

4)“公共部门伦理”(Public Sector Ethics)、 “公共事务伦理”(Ethics and Public Affairs)、“公共服务伦理”(Ethics in Public Service)、“政府伦理”(Ethics in Government):是公共伦理范畴内的某部分,有各自的应用侧重点和学科关注,比如侧重在组织科学、政策科学、服务理念、政府行为等。

2,伦理与道德

²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对“伦理学”的定义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亦称道德哲学、道德科学、道德学。”

²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大辞典中定义是: Ethics is Moral Philosophy.

²  “伦理”与“道德”同源,但“伦理”更能体现对道德原则的探究,它不是一种说教或原则宣讲,而是理性思维的活动。学科的定位是: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伦理学是道德哲学,与自然哲学对应。

3,综上所述,

1)“伦理”已经包含道德原则,不需要重复;同时,“伦理”比“道德”更能体现学科体系,课程名称适于用“伦理”而不是“道德”。

2)“公共伦理”的包容性比其他几种表述强,更便于纳入古今和中外的不同智慧。

故而建议课程名称设立为:《公共伦理》。

 

二、关于课程体系

以下提供一种基于“公共”性的课程提纲,主要为MPA课程设计。

1,课程的定位:公共伦理是伦理学在“公共”范畴的应用。什么是“公共”生活?现代社会的“公共”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哪些特质?针对MPA的学生特性,最主要的困惑是作为公共管理者所面对的决策和选择。应该怎么做?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什么是好的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如何分析每个决策和行为背后的逻辑?伦理是帮其思考每个选择的对错及其理由的学问。故而,课程定位围绕“公共”属性,角度侧重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困境,帮助其作出理性或合理选择,更好地理解和行使公共权力,实现公共目标。

2,教学方法:案例结合情境实验,以问题引导学习、讨论、思考;辅以经典文献导读,理解选择背后的逻辑。

3,课程设计:分为伦理学方法,制度伦理,公共管理者伦理三大模块,课时比例大约244,可不同设计为十次到十六次课时。其中,

²  伦理学方法部分,解决“如何道德性地思考?”问题,引入伦理的基本问题、基本的伦理方法类型、中西方视角比较。

²  制度伦理部分,解决“什么是一个有道德的制度?”问题,以“公共”性作为现代制度的道德基础,探究公共责任、市场经济、社会公益、公共权力、分配正义等方面制度的现代道德含义。

²  公共管理者伦理部分,解决“作为一个公共管理者,面对伦理悖论(道德冲突)怎么办?”问题,围绕决策和行为者个体,针对其面临的公共决策、公共行政执行中的道德冲突,职责冲突,以及转型社会特殊面对的循法和创新之间的冲突,梳理不同伦理选择的路径逻辑。

4,具体内容安排

²  伦理学方法(20%

(一)人为什么负有道德责任? 伦理学方法与理论基础

要点:作为道德哲学……“对”与“错”-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样的“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道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不杀生”和“不谎言”……

 

(二)给道德一个地图 伦理思想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

要点:“美德”,“人伦”,轴心时期……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志愿伦理-……中国古代的“德”与“孝”......政治有道德吗? ……公共伦理的历史资源

 

²  制度伦理(40%

(三)什么是“公共目标? 公共价值和公共责任

要点:“公共”、“公”与“私”……现代社会发生了什么? ……个人主义伦理和集体主义伦理……“罪”和“悲”……道德律和实在法……仅有官德是不够的-制度伦理视角

 

(四)市场社会的道德 资本精神和公益伦理

要点:“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资本精神 …… 为什么会有公益……政府是什么?

 

(五)权力不能做什么? 公权力的制度伦理

要点:政府为什么有权力?什么样的权力?……权利与权力……“父母官”还是“公仆”……为什么不腐败? ……当权力如此好用……公权私利化……制度化腐败……和|的百官账本……反对腐败还是反对腐败机会不公?……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

 

(六)如何分配正义? - 公权力的正义观

要点: 平等就是公正?……笛子应该给谁……谁有权分配我们的权利?……面包和言论……“逆向歧视”……福利还是特权……什么样的不平等是正义的?

 

²  公共管理者伦理(40%

(七)好价值之间如何选择?-- 公共决策伦理

要点:价值优先性……在坏结果之间抉择……至善与最小善……“大局”与“底线”……谁的责任?……反思制度激励

 

(八)为达效果可以不择手段吗? C 公共行政过程中的伦理

要点:自由裁量权有原则吗……什么时候强制是正当的……政策一致性有多重要……程序正义……不能公开的文件怎么执行……面对公民参与……“维稳”与秩序

 

(九)不道德的社会个人怎么办?职责伦理与个人道德

要点:错误要不要执行?……忠诚、忠诚于谁?……关于“战场良心”……关于“公民不服从”

 

(十)延循和创新的美德 转型社会的改革者道德

要点:转型社会的公民责任……创新者的责任、风险和社会支持……延循、革命、改革

 

三、两点说明

1为什么要讲制度伦理:从学科讲,伦理是一种哲学逻辑,公共伦理不应仅是个人的行为规范,而必须包括对社会的研究,公共制度的伦理和公共管理者的伦理二者不可分离;从现实意义讲,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是人伦模式,整个社会靠各种人的道德来支撑,制度伦理是弱项,在现代社会的构建中,制度伦理和人的美德都将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将制度伦理凸显出来,尤其具有必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现代治理的方向,在未来的改革中,中国如何转型向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其所需要的制度伦理支撑将面对很大的挑战,针对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课程,特别是MPA学员,有必要将制度伦理予以特别重视。另外,转型社会的个人道德,包括改革者道德和公民道德,也是中国社会特别需求的。

 

2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制度伦理的基础,使得公共伦理和政治哲学的课程之间交互关系更加密切。二者面对的很多制度问题是类似的,比如公共权力、正义观,但二者是从不同视角和不同体系中看待这些问题,相应地二者的话语体系也各有特色。政治哲学关注点是制度的架构,它的体系是整个政治系统的哲学逻辑,它的话语是制度面向的、主义面向的、比较宏大;而公共伦理关注点是人的选择困境,它对制度的关注体现对行为者的激励,它的体系是人形成社会的规则,它的话语是对错、善恶、正当性、伦理悖论中的行为选择,更具人文色彩,现代伦理学并且更多借助心理学、行为科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学科,具有交叉。粗略说,公共伦理中的制度伦理,与政治哲学在话题上有较多交叉;在视角上,前者是后者的微观逻辑深入。

 

四、教学心得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2013年春季学期开设 “公共事务伦理”课程,学分2学分,MPA选修课,作为加强其培育方案中价值模块的举措之一。目前开设两个班次,分别针对MPA普班和E-集中班学员,2014年春季学期将第二轮开设该课。在第一轮教学过程中,体会该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1,不同类型的学员,对课程的内容需求和方式要求差异会非常大。越是有一定职位级别和实践经验的学员(如E班学员),在内容上越有理论框架性、系统性的要求,而对具体内容自学能力较强;在方式上对实际案例,尤其伦理冲突强的实际案例反应更热烈,而对抽象的情境想象不容易进入。相反,实践经验较少的年轻学员(如普班学员),理论思维活跃、发散性较高,教学方式上抽象的思想试验容易引发讨论,实际案例讨论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则往往不够。

有鉴于此,对高级班学员,适于系统性方法框架+实际案例,辅以经典导读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普班学员或学术性研究生,适于教师讲授+经典导读+思想实验+案例辨析的教学方式。

2,案例的应用,对于MPA学员,最好每个主题有一个核心案例,甚至通篇课程有一个贯穿的案例,有利理论理解的丰富和知识的记忆。在核心案例的基础上,知识点上可以引出多样灵活的小案例、情境片段、社会实验等。案例的系统性与理论的系统性同样是需要考量的维度。

3,学员之间的自我学习不仅是一种补充,而且是核心知识来源之一,与教师的讲授同样重要。一方面,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机制,学生在其能参与和表达的部分,会表现出更强的兴趣、理解力、学习力、知识获取,因而课程应考虑如何在过程中给每个人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其中小组发言和个人参与各有特色,可以考虑人数相对多的组群(比如十人一组)和个体式参与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学员的讨论是重要的知识来源,而讨论能否形成这种知识来源机制,与教师对问题的设立和引导高度相关。如何设立好的问题,容留时间,同时把握进度,让讨论深入,是课程设计中的一个关键。

4,制度伦理和冲突选择的教学都很必要。在课程结束后的评估反馈中,“分配正义”是普遍反应收获最大的一节,公权力的正当性、价值优先性选择和底线伦理,则对部分人具有较大的冲击力,程序正义的理解是较为困难的,与思维传统相关。

5,能形成一种伦理意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思维视角,比掌握特定伦理学知识更加具有意义。有些学生会在课程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公共事务问题的处理困境时,回过来思考伦理的不同维度,寻找新的工作思路;有趣的是,这种反思与课堂上的活跃性或知识的掌握似乎并不直接相关,这可能与MPA学员的做事风格、表达方式等有关,还值得进一步在课程过程中加强与学员的互动了解,但它至少提醒我们对伦理意识和思维习惯的重视。

6,清华公管在课程建设中设立学科组和讨论的模式,特别是在大纲准备阶段,分别由课程组教师、学生等参与的讨论,对课程建设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梳理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错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