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为加速推进我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特制定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培养对象和招生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对象主要为国家公务员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包括NGO、NPO部门在内)、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具体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的有关文件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全日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在职攻读”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
三、学习方式和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分为脱产和非脱产两种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年限二至四年。非脱产学习一般不少于2.5年。
四、 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修学分不少于4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必修课不少于20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五、教学形式
1、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把握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又要密切结合公共管理实践,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2、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多形式有机结合,加大学生务实型能力的培养力度。
3、注重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联系、交流与合作,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并且确保他们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4、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严格管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专业实践
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1~2个专业项目实践。社会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计2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结合自己本职工作、特长及兴趣。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咨询报告,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政策评估、项目规划、重大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
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作为选题,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应在答辩前半年进行,学位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八、 课程设置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方式 |
|
必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考试 |
英语 |
32 |
2 |
1 |
考试 |
||
|
|
|
|
|
||
|
|
|
|
|
||
|
|
|
|
|
||
专 业 核 心 课 |
公共管理学 |
40 |
3 |
1 |
考试 |
|
公共政策分析 |
32 |
2 |
2 |
考试 |
||
政治学 |
32 |
2 |
1 |
考试 |
||
公共经济学 |
40 |
3 |
2 |
考试 |
||
宪法与行政法 |
32 |
2 |
2 |
考试 |
||
公共管理伦理学 |
32 |
2 |
2 |
考试 |
||
非营利组织管理 |
32 |
2 |
2 |
考试 |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32 |
2 |
3 |
考试 |
||
社会学 |
32 |
2 |
3 |
考试 |
||
社会管理学 |
32 |
2 |
4 |
考试 |
||
专业选修课 |
农村社会学 |
32 |
2 |
4 |
考查 |
|
地方政府管理 |
32 |
2 |
4 |
考查 |
||
公共管理前沿讲座 |
32 |
2 |
1 |
考查 |
||
公共管理专业外语 |
32 |
2 |
2 |
考试 |
||
文化艺术修养 |
16 |
1 |
4 |
考查 |
||
必修 环节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
3 |
4 |
考查 |
|
专业实践 |
|
2 |
4 |
考查 |
||
学位论文 |
|
|
4 |
答辩 |